罗生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今昔物语集 罗生门 罗生门

罗生门

2023-10-19 08: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短篇小说巨擘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新思潮派的柱石。这个流派表现了20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在艺术上则突破了长时期作为日本文坛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正视社会现实,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倾向。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开始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蓬勃发展。1923年反动当局利用关东大地震之机对广大革命群众及进步组织进行血腥镇压,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927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现实社会的这种紧张沉闷的气氛使芥川感到窒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先生指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能赋俳句,俳号我鬼。他于1892年3月1日出生在东京,因为恰好赶上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故名龙之介。原姓新原,父亲经营牛奶业。生后九个月,因母亲精神失常,过继给住在本所的舅父作养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世代代都有人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做土木科长。他虽然有自己的房屋,退休后仅仅靠养老金糊口,生活并不宽裕。芥川在《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中写道:“他们的贫困并不是住在连檐房里的下层阶级的那种贫困,而是为了保持体面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的中下层的贫困。”养父母对诗书琴画无所不通,家庭里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本所区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保留着使芥川神往的江户情趣。芥川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下,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包括《西游记》、《水浒》和泷泽马琴、式亭三马、十返舍一九等江户时代作家的小说)的熏陶。他生性异常聪慧敏感,体质虽纤弱,学习成绩总名列前茅。上中学后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19世纪末文学的影响。他曾引用法朗士的话说:“我不是通过与人接触,而是通过与书接触才了解人生的。”明治时代的作家中,他最喜欢幸田露伴、泉镜花、熥口一叶和德富芦花。

十八岁时,芥川作为优等生免试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文科,1913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期间,成为第三次和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1915年发表《罗生门》,但当时并未引起文坛重视。大学毕业之前,在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上发表《鼻子》(1916年2月),备受夏目漱石的赞赏。《芋粥》(同年9月)和《手绢》(同年10月)接连问世,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新进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教过三年书。1919年3月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以该社海外特派员身份到中国十余个城市游览,回国后写了《上海游记》(1921)、《江南游记》(1922)等。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是从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继白桦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又称新现实主义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代表作家有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雄和山本有三等。他们大多是东京大学的学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的影响,并得到武者小路实笃的启发。当这一派作家跻身文坛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白桦派文学。

白桦派作家所主张的理想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等,有的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新思潮派的作家们尽管没有什么鲜明的文学主张,不像过去的自然主义、浪漫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的文学理论和见解,但在创作上却显示出共同的倾向:既反对自然主义那种纯客观的描写方法,又怀疑白桦派文学的理想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强调题材的多样性,并且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然而,这派作家的创作又不同于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所提倡的新浪漫派,乃至唯美派或颓废派文学。他们认真地审视人生,把握现实,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赋予自己笔下的一切以新的意义,理智地加以诠释,所以有时他们也被称为新理智派。在技巧上,他们一般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只是更着重于人物心理的刻画。

芥川龙之介曾认为20世纪初席卷日本文坛的自然主义文学的理想,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1908年以后,以永井荷风为中心的唯美主义派打着“美”的旗帜,写出了一系列颓废主义、唯美主义的作品;1910年出现的以武者小路实笃为代表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则以“善”作为理想。1917年至1919年间走上文坛的一批新作家便试图将上述真善美三种理想糅合在一起,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来。这便是新思潮派作家在创作上的共同宗旨或倾向。但是,这一派的作家却又各具特色。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不论是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地狱变》(1918)、《蜘蛛丝》(1918)等,还是现代题材如《魔术》(1919)、《秋》(1920)、《一块地》(1923)等,都是以典雅的语言,细腻的心理刻画,巧妙的布局和机智幽默的情趣,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他后期的现代题材作品里,如《玄鹤山房》、《齿轮》、《某傻子的一生》(均1927)等,却又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探讨现实人生中经历幻灭之后的苦闷和绝望。菊池宽和久米正雄早年写过一些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作品,后来却转向通俗小说创作。

在不太长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一百四十八篇小说、五十五篇小品文、六十六篇随笔,以及不少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俏皮,精深洗练,意趣盎然。

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多是借古喻今,以嘲讽的笔触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五类:

1.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其中《罗生门》和《鼻子》是通过大约成书于12世纪上半叶的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改编的,揭露利己主义在社会上的风行。芥川很重视细节的真实,字字句句苦心孤诣,一丝不苟。例如,为了写罗生门上的尸体,他曾专程到医科大学的解剖室去取经。

“那些尸体的拇指上都挂着穿上铁丝的牌子,上面记着姓名、年龄,等等。他的朋友弯着腰,灵活地运用解剖刀,开始剥一具尸体脸上的皮。皮下布满了美丽的黄色脂肪。”

“他望着那具尸体。为了完成一个短篇——以王朝时代为背景的一个短篇[1],他非这么做不可。可是,像腐烂了的杏子一样的尸臭是难闻的。”(《某傻子的一生》九“尸体”)

《地狱变》写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生命,并指出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2.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如《烟草和魔鬼》(1916)、《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3.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大石内藏助的一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作者借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阐发了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生活之外的处世哲学。

4.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的小说,如《手绢》、《舞会》(1920)等。《手绢》辛辣地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的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对武士道的鼓吹。

5.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